《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诵读,通过背诵,积累有关精粹语段。2、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3、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造意识。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味语言法。3、讨论法。媒体设计:1、投影仪2、录音机。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老师请大家欣赏两座山。这是地处江西的太行山,这是地处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有则寓言里相传这两座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后来被一位年且九十的愚公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显示课题《愚公移山》)。二、上节课我们共同扫清了字词,疏通了文意,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三、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听一遍朗读,注意朗读的重音、语速。边听边思考屏幕上的几个问题。(显示思考题)四、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尽量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且大遂率子孙落担者三大——劳动力缺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重重困难横在愚公前面,愚公想怎样做?“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怎样朗读愚公的这句话?提示:“毕力”“指”“可”要重读,读出愚公藐视困难的气概;“可乎”是问句,也要读出不容置疑的语气。(指名读)3、愚公决心移山,他家里人和周围人有什么反映?子孙:杂然相许京城氏孀妻遗男:跳往助之家里人周围人妻子:献疑曰沙曲智叟:笑而止之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话,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比一比:你认为愚公和智叟的态度一样吗?从哪些措辞上可看出来?其妻献疑曰(“献”只是“提出”之意是极端鄙貌之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君”是尊称,而“残年”是极端鄙视之意。)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丘”为减少山之土,“毁”“一毛”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力量极其微小,即拔一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了。)如太行王屋何(后一句多一个“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更其如土石何突出了智叟对愚公的嘲笑)小结: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分析四组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知:愚公妻并不反对移山,只是从关心丈夫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智叟是嘲笑、挖苦,对移山持否定态度,那么,怎样朗读这两段话呢?提示:读妻子的话,要读出关心的语气,读智叟的话,要读出冷嘲热讽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齐读)面对智叟的讥笑和责难,愚公吓退了吗?齐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何苦而不平?”怎样读好这段话?提示:读出愚公理直气壮的气势。“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应加速一气读下去,“何苦而不平”的“何”应重读,读出蔑视与自豪的语气。(谁来模拟读?)小结:愚公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愚公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愚公子孙的生活现状吗?让老师领你们去王屋山下的愚公村看看吧。4、愚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挖山不止。高而在的山真的被移走了吗?请放声朗读末段,了解故事的结局。这两座山被神仙背走啦!于是有人说这样结尾有点带迷信色彩,老师在这里把它改一下,你们看怎么样?“于是,愚公移山不已。忽一日,地陷,二山遂平。自此,冀之南,汉之阳,无垄断焉。”这样的结局虽有可能,但把移山的结果建立在偶发事件上,与作品的人物无关。而原结尾,是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大山被神仙背走,是愚公的执着精神取得了胜利是愚公在困难面前不退步的行动感动了上苍。五、理解完了课文,我们来整体感悟课文。1、你对愚公有哪些了解?(显示“愚公形象”)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愚公这个人物形象?(显示“对比、衬托”板书)我们特别来探讨一下智叟和愚公的这组对比,文中这组对比刻画得最鲜明、最形象,他们之间的对比具体表现在这几方面:住处、神态、观点、名字。河曲:鼠目寸光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住处神态北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