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2.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拘泥于固有模式,要富有创新的精神。教学设计理念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2、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寻(作者观点)、理(文章思路)、辨(对话交流)、拓(思维延伸)有机结合。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究与对话中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做两道数学题,(大屏幕展示题目),1+2=?8+16=?生:(齐声):等于3和24师:就这么简单吗?我看还可是别的答案,大家再想想?生1:1加2等于1,因为1个月加上2个月等于1个季度。生2:8加16等于1,因为8个小时加上16个小时等于1天。师: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思考,跳出习惯的思维方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师:作者在本文开头通过图形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找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语句”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1.师:请大家看这样两个故事。(投影)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是什么呢?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归纳。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曹冲和司马光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创造性思维)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设计意图:通过穿插故事,可让学生感兴趣,更可以此来激活学生思维。)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勾画。(生答: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进行尝试。)5.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对照这三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辩论】生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生反:“郑人买履”中郑人,有创造力吗?报上说有个大学生连个鸡蛋也不会剥,他有创造力吗?……生正: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的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道尔顿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生反: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道尔顿呀!……生正:我们中国古代有个叫黄道婆的农村妇女,她发明了纺织术,显然她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但她同样具有创造力,要知道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就是从实践中来。黄道婆虽然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设计意图: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两方面都给于肯定,尤其应指出弱者的不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思维的火花越发的耀眼。)6.“0”的断想由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生1: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生2:是热乎乎的鸡蛋;生3: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生4: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