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峡(郦道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概述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掌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通过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揣摩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借助图片、视频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为品味文本语言作铺垫。通过开展“我是三峡小导游”活动,将释义、感悟、写作、朗诵有机结合,达到落实基础,提供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三峡美丽风光设计【一)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设计(二)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设计(三)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峡)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整体感知,话说三峡1.学生活动,展示交流。(课前布置,课上检查,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1)简介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认识这位作者是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文中提到了《水经注》,《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到的长江或三峡的知识。长江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天,是我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3)请学生上台背出自己所积累的有关三峡的诗句。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注音、朗读停顿划分。3.小组合作讨论,疏通字、词、句的意思。(1)四人一组,由组长带领对个人自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2)小组质疑释疑。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其他小组请教,也可师生讨论解决。(3)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每组派一位同学上台翻译一段,检查讨论的效果。三、理清背诵思路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