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科语文课题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过程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会背《雨巷》的同学为大家激情朗诵这首诗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相关作品,同时了解作者写本诗的背景,为深入学习本文打下基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全面的认识,不仅了解其作品,更要认识到其诗风随时代的不同也在变化下献给祖国的歌。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朗读1.听配乐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2.朗读指导。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四、研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朗读本首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五、品读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例: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