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二、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课文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警醒世人,要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真实而又具有一定形象性、抒情性。三、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是义务教育第四学段的中间学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记叙文与说明文,对其表达方式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了解掌握。报告文学虽然第一次接触,但对文章中的客观说明、形象描述与抒情语言都不陌生。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着许多切身的感受。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与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2、把握报告文学兼具真实性与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3、感受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2、理清课文内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三)教学难点:把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四、教法、学法与教具的运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内容,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确定的教法是:激趣诱导法、指导点拨法、情境感染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相应地提示、点拨、诱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本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环境恶化这一严酷现实,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先以抒情的语调向大家介绍:在我国西北部有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置身这里,人们会产生恍若仙境之感。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世外桃源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想去看一看的强烈期盼。这时我用幻灯出示的却是一组荒漠的图片。学生会很吃惊,以为我放错了。这时我告诉他们:不,我没放错,大家眼前这黄沙漫天的戈壁30多年前的确是一个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为什么短短30年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导入会设计意图:通过巨大反差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学生们“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调动课堂气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请你针对文章内容设计几个小问题,帮助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要点。设计意图:“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通过“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更快更好的梳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上能够有机会像老师那样提问别的同学也使他们思考探究热情高涨。(三)质疑答疑,合作交流通过初读课文,学生们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握,此时要求他们以相互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交流,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他们的初读收获,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