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2.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四、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进入新世纪就喜事不断,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和写作的方法。二、解释课题、介绍驳论文的特点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驳论的方法有:(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举例:《不求甚解》。(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记住: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2.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三、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1、学生先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2.(引导学生说出“九·一八”事件的内容和及给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①“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日军深入华北。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③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④与此同时,我党红军不久就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四、深入阅读课文1.字词脊jĭ梁诓kuāng骗:用谎话骗人。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朗读全文。3.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