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联系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运用示意图,解决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相关问题。结合图文资料,运用整体性的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用书P79])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形成(2)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2)例析①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2)植物光合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氧气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氧气二氧化碳、水消耗有机物(3)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运动,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一、判断题1.“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4.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只存在物质运动,没有能量交换。()5.碳循环为动植物生长繁衍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答案:1.√2.√3.√4.×5.√二、选择题6.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受下面的哪一个要素影响最大()A.地形B.气候C.植被D.土壤答案:C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回答7~8题。7.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①大气②土壤③生物④民居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解析:第7题,民居是人类的居住地,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第8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选C。答案:7.D8.C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用书P80]【合作探究】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见教材P63图3-2-2),探究下列问题。(1)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怎样?(3)联系各要素的纽带是什么?提示:(1)地理环境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联系各要素的纽带是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核心归纳】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2.通过案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厄尔尼诺现象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年份东南信风较强减弱洋流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大量向南入侵,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繁衍迅速,大量鱼群来此觅食形成渔场该海区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致使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大量死亡大气环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海水表层水温升高而减弱天气气候太平洋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2)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的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西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如下图所示:【跟踪训练】“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于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泛滥成灾。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