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一、教学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二、教学重点:1、朗读、复述课文。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四、教学设想:1、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要求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2、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3、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4、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5、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五、媒体设计:课件、录音机、电脑、投影仪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课前准备(一)、教师制作课件。(二)、学生预习:1、生字、词语识记:间好还居还汤熨属索腠理肌肤火齐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八、教学流程教学内容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三、诵读课文,整体感悟。四、对照课文,复述大意。教师活动导语:医圣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趣。1、教师范读教学内容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全解课文,重点疏通字义。六、分题研读、微观体味。七、分析人物形象。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问:蔡桓公拒绝就医而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它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并板书有独特看法的同学的答案。如果扁鹊是我是我们的老师,而蔡桓公是我们班的同学,试想扁鹊对蔡桓的这种规劝方式适合吗?要不然该采用何种语言艺术?教学后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以文本为载体,使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在《扁鹊见蔡桓公》教学中,我认为做得稍好的有几点:一、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国古代有个“医圣”是谁?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有的同学说是扁鹊,也有的答是华佗。我未置可否,而是进一步追问:“曹操和哪一位医生有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几个同学先后进行互为补充的回答,而其他同学则听有滋有味,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时老师才嘎然而止,顺势地说:“在华佗之前,有一个传说中的名医,他的名字叫扁鹊,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故事的文章”,导入新课。-这个导入环节,在讲课中用了近五分钟,很容易有本未倒置之嫌。而我之所以仍坚持这样做,乃是为了吊起同学们的味口,使之充满好奇心,有一种悬念感,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学起来有味道,上课有热情,教学效果也不错。精心的导入设计,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二、古人云:“书须成诵,则学进矣。”我个人觉得让学生反复读文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的传统教学,落实到层面上,就是要突出朗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我先让学生听读,让他们小声跟着读,提醒他们注意音准、停顿、重读、语气等。然后请两位同学个别读,和大家一起纠正“髓”、“还”、“间”、“腠”等几个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易犯错误的字的读音要加以注意。第三是齐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人物的语气。齐读完后,又进行了指导,强调要读出感情来,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然后进行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肯定男生读得流畅有力,含蓄指出女生读得不够熟练,男、女生在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面都略显不足。通过听读、小声跟读、自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索然无味,反而会更加积极地去读,去体味,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三、在教学环节的最后,由于几个问题的设计,打通了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