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难点: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作者作品简介。《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题。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二、读课文1.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2.学生试读课文。三、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三、第二段释义讲解。1.学生默读。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①朝暮之景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②四时之景的特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③“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5.本段写的是什么?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四、熟读一、二段,力求背诵。五、布置作业。熟读一二两段,背诵默写。第二课时一、检测。检查第一二两段的背诵情况。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4.本段写的什么?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三、第四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宴饮结束就要“归”。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