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赏析句子的方法,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以物征事)意义,升华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画(播放背景音乐),欣赏完后提问: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的图画吗?这些绿怎么样呢?是呀,这是自然界的绿多么美好呀,如果绿被囚禁起来了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二、速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及情感线索——整体感知1、正音(同学们在预习文章时读音有疑问吗?)2、速读课文,要求:(1)集中注意力,快速有效阅读;(2)回答问题:为什么“囚”绿?怎样“囚”绿?“囚”住绿了吗?本文1860多个字,如果能全神贯注速读,一定能够读完。希望同学们培养好速读的习惯。3、理清文章的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填空法)4、理清文章情感线索:喜悦——留恋——不快——可怜——恼怒——崇敬——怀念我们看,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小公寓里遇见了绿影,毫不犹豫的决定下来,带着那种喜悦而又迫不及待;等他在小屋里安顿下来,他开始每日的观赏,表现出一种留恋欢喜与满足;但是这种静静的观赏又不能满足他,他有了不好的念头,对绿爱到极点,开始囚绿了但是最后有带着真诚的祝福开释了常春藤;一年以后又表示深深的怀念。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此细腻。那这究竟是怎样的常春藤,让作者注入了如此大的情感。他还只是常春藤么?三、精读课文,赏析文章的重要句子,学会赏析的方法,分析“绿”的特点——感受“绿”之美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赏析。(提示:赏析句子可以从表现手法、事物特点、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此句先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绿色丰富的内涵。注意引导学生赏析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与被囚之后的句子,以便分析“绿”的特点,学习象征及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手法。四、探究“绿”之魂1、补充背景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文中有一处涉及到了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又称七七事变,当时我们国家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国不成国、家不成家。这就是国家的大环境,也是作者生活的环境,当然也是这个绿所处的环境。对于作者陆蠡老师就不做过多介绍,只讲一个小故事:资料三:抗战期间,陆蠡从事出版工作,有一日,日军查抄反日书籍,正巧他不在,等他回来以后他很内疚,他觉得不应该因为自己牵累别人。于是他就去交涉,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扣押。在这期间多次提审。在一次提审中有这样的对话:“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折磨而死。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太过强硬。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就是这样一个爱国志士,面对日帝主义,他绝不屈服;面对日帝主义他坚持自己的意志。所以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陆蠡写了一篇写绿的散文,绝不是为了闲情雅致。那么我们结合所讲的内容。概括文章主题。2、总结:通过对窗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