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爱》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看不见的爱》,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看不见的爱》是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内容都是以爱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本文透过作者的眼睛,描写一位母亲很有耐心地教盲童用弹弓打玻璃瓶的事。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文中说选的事件并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凡小事却凝聚着浓得化不开,非同寻常的母爱,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但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让学生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教学目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认识13个生字,学会11个字.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德育目标:能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无声的爱,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三)、教学重点: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确定教学的重点为:以读促思、读中想象、读中感知,结合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宽容与理解,关怀与信任,从而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并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与本文紧密联系,形成“阅读对话”,使阅读课成为学生的“自由交流”课,情感迸发的碰撞课,所以,我主要运用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感悟法。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中,酝酿感情、激发感情、升华感情、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进而有内心升腾一种对这位母亲的无限敬意,让学生更充分感悟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这样的教法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三说学法教学立足于学,课文以学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读课文,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孩子在读通、通读、品读的自读自悟中渐渐走进文本。追求“润物无声”的学科德育教育效果四说教学过程按照“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流程:1、开门导课,复习生词2、初涉文本,回顾感知。3、细读文本,畅谈感受。4、研读文本,走进心灵。5、升华情感。下面重点说说如何在以上的教学流程中通过“读文”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读读出内容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并回忆上节课的读文收获,大屏幕出示课题,并提出:对“看不见的爱”这一课题你有哪些了解?此问一出,定会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然后告知“看不见的爱”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为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做铺垫。二读读出感动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此,给学生创造了充分的读书时间,满足学生读书需求和表达欲望。在“细读文本、畅谈感受”环节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爱?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简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动态的生成美,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研读课文,走进心灵”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大屏幕出示)抓住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母亲对男孩的期待为了支持儿子不知疲倦,即使眼睛看不见,母亲始终保持安详的微笑,体现母亲的耐心、宽容和信任,再次领悟母亲不寻常的爱。随即提问:母亲“递”到孩子手中的是什么?相信此问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不仅仅是石子,是希望、是鼓励是支持……品读这段文字,感受深情的母爱。这样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的语文味道,即语言训练不离文本,在朗读中、在议论中、感知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欣赏语言,又加深了学生对母爱力量的了解,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伟大母爱的教育,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学效果三读读出空白阅读使读者与文章实现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基础上,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听到身后传来清脆的瓶子碎裂声,又会想些什么?这样有助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