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它向我们展示这一时期中国的继续发展以及中国出现的新的危机,为学生进入八年级近代史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七年级下册中地位非常重要。《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它不仅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使大量的中国人开始走向海外,走向海洋,而且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中国明朝完美地传达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和平与和谐相处的国际理念。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方面: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和强烈的表现欲望。2.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判断有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增强感性认识,便于对比分析。○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组织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过程,意义,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问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比较,综合全面评价人物的能力。3.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因此需要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戚继光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因此把这两项内容作为重点。●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能全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难点。这需要教师把《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注重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课前准备为更好的有效教学,课前搜集课程教学资源、图片音像等资料,进行梳理整合制成课件,使之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同时编写教案、学案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最好能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使之预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不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维,推进教学;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究,培养团队集体精神。◢教学设计————————————(山东潍坊青州西书院初中李爱玲)[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