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一、新课预习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屯田制,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逐步强大起来。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二、新课导入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生:曹操华容道、捉放曹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马腾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生:经济上实现屯田制,政治上:招贤纳士,挟天子以令诸侯。观看视频资料,东汉末年,天下混战,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惨象,人民朝不保夕。曹操招纳流民,分给农民农具、耕牛、种子,让他们辟田垦荒恢复生产缴纳赋税,即为屯田制度。招贤纳士,广结天下贤能之人,那么曹操都拥有哪些谋臣武将?生: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师:曹操曾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招纳人才,并在征战中启用人才,即便是他的敌人,也能顾加以信任,例如:驱逐杨奉,揽其麾下徐晃;处决吕布,释其部将张辽;击溃袁绍,纳张郃、高览二将马超奔走,重用其将庞德,刘备出逃,收容关羽;即便是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也能够用而不疑。由于曹操识才、爱才、用才,势力日益壮大。在曹操称霸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而政策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曹操推行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那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它又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阅读材料,感受谋臣的智慧与军阀的见识:幽州:公孙度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