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目标:1.让学生简单了解贝多芬的情况;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九自然段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感受来间接写《月光曲》的旋律,并且能复述、背诵第九自然段;3.陶冶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第九自然段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感受来间接写《月光曲》的旋律,并会背诵第九自然段。教具:多媒体课件、《月光曲》音乐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月光曲》吗?知道他的作曲者是谁吗?师:大家对贝多芬了解多少?(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师: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著名的《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号。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引入第九自然段的学习。1.初步感受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我看了好几遍,都觉得文章没有在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里啊?师:是吗?这一段不是在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变化吗?没有出现《月光曲》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这是通过描写皮鞋匠和她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想象,来反衬出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他们看到的这个景色,是从侧面来写《月光曲》。)2.具体分析月亮、海面的变化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皮鞋匠他们看到的情景是怎样变化的?等下我请同学来回答。师:皮鞋匠最初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生: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板书,“粼粼”这个词比较难写,叫一生上黑板书写“微波粼粼”,起到强化作用。师:月亮升起来后呢?生: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师:谁也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月亮怎样了?(月亮升高)板书师:月亮从刚才的升起变到了现在的升高,那么海面上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谁先找出句子来读一读?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这位同学句子找得非常争取,谁能来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海面上的变化?1(狂风巨浪、刮风卷浪、风卷巨浪)板书师:接下去月亮和海面又有怎样的变化?生: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分别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板书师:我们看到了,月亮和海面分别经过了这三个变化,哪位同学能读出这三个变化呢?同学们先自己试一下,等下老师叫同学来读。同学们一起读得不错,下面我们分层来读,老师同时叫三个同学,每人读一个层次,看看谁读得最好。3.研读句子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师:皮鞋匠的妹妹不是个盲姑娘吗?她怎么会看到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景象都是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时候脑海中产生的幻想。重点讲解“恬静”、“仿佛”这两个词。)4.深入挖掘,旋律和景象的对应师:第九段所描写的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吗?生:没有师:那是什么?生:是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师:他们的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生:他们是在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产生的联想。师:那是不是听到怎样的旋律脑海里就产生怎样的旋律啊?师:那么分别是怎样的旋律才能使他们产生月亮和海面这三个层次的变化呢?生:我觉得第一层的描写是说《月光曲》的第一部分非常柔和。师:柔和是用来形容曲调的声音的,那么曲调除了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节奏徐缓)板书师:后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的时候,曲调的声音和节奏有什么样的变化?(有力、快速)板书师:波涛汹涌的时候,曲调的声音和节奏又变成了怎样?(高昂、激荡)板书师:谁能够结合板书来说说兄妹俩听到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从而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