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商鞅变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1.秦立国(1)地理位置:长期居于西陲之地,与戎、狄等民族杂处。(2)受封为诸侯: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拥立周平王,被封为诸侯。2.秦国的发展:秦穆公时成为诸侯大国,并与楚国结盟,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活动;城濮之战后,秦国转而向西发展。3.改革的必要性(1)与中原各国相比比较落后。(2)改革浪潮的冲击①战国初期,秦国开始实行“初租禾”,按土地的多寡征收租税。②秦献公即位后,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宣布“止从死”,废除落后的人殉制度,重新编制户籍,并将都城迁至栎阳。③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改革,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并发出求贤令,将商鞅召到秦国。[深度点拨]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二、商鞅第一次变法1.实施: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2.措施(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的诗书,加强思想统治。3.结果:变法使“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深度点拨]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三、商鞅第二次变法1.实施:公元前350年,主持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以经济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2.措施(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明确和保护农户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允许土地买卖。这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2)改革赋税制度,实行“舍地而税人”,不按土地亩数而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奖励开垦荒地,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3)“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秦国的度量衡。(4)普及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改革秦国风俗。3.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名师点拨]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1.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2.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措施史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①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史料二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②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商鞅变法的规定①说明打击旧贵族利益、创新制度是贯彻在商鞅变法中的基本精神。②指商鞅打击“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提示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提示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