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1)目的: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2)春秋五霸:齐国、、楚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1)形成过程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掌握了实权。②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③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影响①周朝传统的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②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事实;2.2.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认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商鞅变法3.百家争鸣难点:1.商鞅变法2.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1)春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观念。(2)战国: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学而致用:题1、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战国七雄中的强者齐与秦也有了并称东、西帝的做法。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地位日益平等B.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C.皇帝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体系趋向崩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铁犁牛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工程,如、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③影响: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的繁荣。(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3)工商业: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学而致用:题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⑤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性质: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最广、改革最为的一次变法。(4)作用: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而致用:题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②在秦国形成了尚武精神,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③促进了自然经济基本经济结构的形成。④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进步。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三、孔子与老子1、孔子(1)介绍:孔子是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背景: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3)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4)教育成就①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③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当中。学而致用:题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人人都有受教育资格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学思结合2、老子(1)介绍:老子是的创始人,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