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齐物”的思想。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3.代表及主张代表人物主张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易混易错]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3.据材料,韩非《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守株待兔提示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故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原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子。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主要思想(1)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4.主要贡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