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进步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自主学习(一)铁路和公路1、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了从到的铁路。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的基本格局。2、到“”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位、世界第位。3、,汽车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受到很大限制。4、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有较快发展。(二)水运与航空1、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新中国成立后,由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3、1909年,旅美华侨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中国首条空中航线——至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4、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无线电报则供,普通百姓很少使用。2、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位。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发送电子邮件。4、通讯工具的变迁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和。三、知识网络四、能力扩展()1、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2、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3、中国公路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迅猛发展,以下属于其原因和表现的是①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②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③到1950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168万千米,客运量约135亿人次④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维护国家主权B、维护自身统治C、仇视外洋事物D、愚昧无知()5、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6、1881年底,津沪开通后,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7、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8、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设立电报局,并建立了自旗后(即今高雄)至府城(即今台南)全线长95华里的电报线。它的影响是A、近代中国第一个电话局,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B、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架设、修建、掌管第一条电报线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第一步D、很快,民间老百姓也用上了电报、电话()9、标志中国铁路诞生的是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京汉铁路()10、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D、辛亥革命发生之后()11、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时间和地点是A、19世纪70年代,南京B、20世纪初,上海C、19世纪70年代,上海D、20世纪初,南京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