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阶级B.农民C.整顿吏治D.理财E.积贫F.失败主题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改革项目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严重的社会危机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结果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理财改革程度局部全面内在联系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但王安石变法涉及理财、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方面,以理财为中心。【答案】B主题二封建社会改革的一般规律(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2)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3)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要讲究策略、灵活多变。(4)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5)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你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改革者的悲惨命运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革政策连续性的重要性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解析】违背历史潮流的改革,其反对者不是反动势力,D项表述绝对化。【答案】D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以上均摘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注意语言的学科性和逻辑性。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本原因一定要透过材料表面信息看到其实质;关于认识一定要紧紧抓住命题意图来回答。【答案】(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3)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