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历史解释:《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通过史料整理、分析,认识《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英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转变。2.唯物史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从《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到1832年议会改革,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光荣革命”1.背景(1)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2.过程: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应议会之邀,继承英国王位,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3.影响: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政治基础。二、限制王权的法案1.《权利法案》(1)时间:1689年颁布。(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等。2.《王位继承法》(1)时间:1701年颁布。(2)内容:进一步限制王权,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3.意义: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三、小密室的演变1.历程(1)“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2)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并发展成惯例。(3)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2.结果: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3.影响: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1.背景(1)原有的议会选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选举制度。(2)原有选举制度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限制,引发了资产阶级和工人的斗争。2.标志——1832年议会改革(1)主要内容①降低了对选民的高额财产限制,扩大了选民的范围。②重新分配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2)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1.议会的“黄金时代”(1)时间:“光荣革命”至19世纪70年代。(2)议会权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2.内阁权力上升(1)表现①内阁几乎垄断了立法提案权;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行细则。②内阁逐渐掌握了议会的财政权。③首相和内阁对议会的控制大为加强。(2)结果: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史料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解读]根据画线部分信息“长期专制传统”,采取逆向思维,推理出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思考]史料中作者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什么?【提示】制定《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明确制约。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史料光荣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②。[解读]①说明议会是为国王服务的,国王拥有立法权、行政权等。②说明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立法权、行政权转移至议会。[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是如何最终确立起来的。【提示】现象:议会成为权力中心。确立过程:通过《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前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3.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史料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③,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