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1)过程: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2)结果①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②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的狂妄企图。2、太原会战(1)过程: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忻口会战历时1个多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2)结果:11月初,太原失守。3、徐州会战(1)过程: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1—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2)结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万余人,取得,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重点:1.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2.东方主战场难点:1.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理论指导: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过程:10月下旬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沦陷,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与此同时,南部重镇也被日军占领。(3)结果: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阶段。5、第三次长沙会战(1)过程:抗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年12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面对10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2)结果:此时,英美盟军在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6、抗战大迁徙(1)背景: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2)过程:东部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3)影响: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学而致用:题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C.渡江战役D.百团大战题2、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年代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阵亡人数12513024921316956233953014495187719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过程①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②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战、地雷战、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2)意义: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沦陷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等斗争形势,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3、百团大战(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2)过程: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3)成果: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千米、公路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4)意义:打破了日军“囚笼”。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4、皖南事变(1)背景:此时国民党在抗战上有所消极,明显增长。(2)过程: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