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概括】本单元讲述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伴随着外国侵略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状况、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艰难产生。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本蓄意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而清王朝,先是扼杀了维新变法,继而勾结八国联军剿灭了义和团运动,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37洋务运动【考点要求】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重点难点】洋务运动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根本目的;洋务运动的推动机构、宗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内容、旗号、目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评价。【整体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剧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彻底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出现了洋务派和玩固派;在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下,洋务派抱起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但由于它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考点扫描】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②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③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以为倭仁代表。④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起讫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推动机构: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宗旨:“师夷长技以自强”。①时间:19世纪60—70年代。②旗号:“自强”。③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满洲贵族崇厚)④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②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③海军舰船主要购自英德两国,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①时间:19世纪70—90年代。②旗号:“求富”。③目的: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④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开平煤矿(李鸿章、天津)、汉阳铁厂、第八单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洋务运动背景兴起和发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内容军事民用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湖北)。⑤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①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②目的: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③作用: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维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①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一些洋匠敲诈勒索,谋取私利。②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③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知识归纳】一、洋务派和顽固派1、“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2、“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