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三)中国现代史一、提纲挈领体系建构二、前后贯通专题总结1.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统一大业与外交(1)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2)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3)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国内思想、政治和经济任务而改变。这种剧烈频繁的转型过程在世界上是少有的。(4)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结盟获得外交依靠,另一方面不断打开外交局面;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关系的需要,中国外交实现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谋划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2.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③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实现关系正常化,最终建交。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为了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发展与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霸权与反霸权,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4.对国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影响。(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5.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大制度为标志的政治框架经济混合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优势,小农经济占主体,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美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边倒”,中苏结盟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级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异很大生活水平差异不大,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习惯受政治影响较大教育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动荡,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建立起大众教育体教育发展缓慢系,但受政治影响很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现工业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