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学习目标点击】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3、了解英国议会改革及相应选举规则的制定,形成对英国民主政治“大厦”的结构及内部运行的初步了解;4、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了鲜英国式代议制度的特点。难点本课涉及到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大量相对抽象的政治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去逐步理解;另外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纵向的历史逻辑不是很明显,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为抽象的政治制度寻找一个历史的间——即一个宏观的历史定位,从而加深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基础自测】见练习册【课堂导学】一.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经济:(根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2、过程:1640爆发---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光荣革命3、结果:资产阶级、新贵族掌权,为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提供政治保障二.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1、颁布目的:2、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如何限制王权:法律、税收、军队等)3、作用: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三.发展完善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①形成历程:⑴光荣革命后,枢密院内阁⑵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②基本特征:⑴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察控制权⑵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③结果:18世纪中叶,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2、选举权扩大3、内阁权力膨胀四.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不断膨胀五.作用:内:①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政治:⑴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的道路。⑵稳定社会秩序。外: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新的统治模式。【重难点探究】1.中国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制比较(1)中国的内阁制形成于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权力小、品级低)。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在明成祖时期;明宣宗以后内阁权力日增。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在加强皇权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设立是为巩固皇权、加强专制服务的。英国的内阁制的形成是在制约王权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削弱了王权,是为政治民主化服务的。(2)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其成员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也由皇帝决定,内阁首辅的权力也不固定。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下,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实际最高行政首脑是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也是王权衰落的过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意味着行政权正式脱离王权,是英国从传统政治制度向近代政治制度转变的产物。2.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如何确立和完善的?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特点?有何影响?(1)过程①1640年至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打败了以国王为首的君主专制势力。②1689年和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以法律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③1832年议会改革修改了选举法,扩大了拥有选举权的范围,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2)发展特点①从代议制度的内容来看,其特点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内阁权重日益增加。②从代议制度的发展方式来看,其特点是渐进的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3)影响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③各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限制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