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理解重点句。(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教学重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解决办法: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起学生用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依次说一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相关句子: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2、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2)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①、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②、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③、“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谁来点评一下能否突出桑娜的家境贫穷?3、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然后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1、谁来用一、二句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随机板书:桑娜、渔夫、西蒙,而他们的贫穷,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先来回顾一下,请大家完成填空练习。出示一: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