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滚动练(五)(第九章、第十章)一、选择题1.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共转化技术,利用分子筛催化剂高效制得乙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消耗22.4LCO2可制得1mol乙酸B.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D.该反应过程符合“绿色化学”原理,其原子利用率为100%解析:没有说明是否是标准状况,22.4LCO2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则制得的乙酸也不一定是1mol,A错误;甲烷和二氧化碳制得乙酸,化学方程式为:CO2+CH4―→C2H4O2,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取代反应,B错误;甲烷只含有C—H极性键,二氧化碳中只含有C===O极性键,没有非极性键,乙酸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C错误;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反应物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原子利用率达100%,符合“绿色化学”原理,D正确。答案:D2.洗涤下列仪器时,选用的试剂(括号中的物质)不正确的是()A.做过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硬质玻璃管(盐酸)B.长期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稀硫酸)C.做过碘升华实验的试管(酒精)D.沾有油污的烧杯(纯碱溶液)解析:木炭还原CuO,生成Cu和CO2,该硬质玻璃管上附着Cu,盐酸不与Cu反应,应该用硝酸洗涤,A项错误;FeCl3溶液中Fe3+水解生成Fe(OH)3,试剂瓶上附着Fe(OH)3,可用稀硫酸溶解,B项正确;做过碘升华实验的试管上附着单质碘,可用酒精溶解,C项正确;沾有油污的烧杯可用纯碱溶液洗涤,纯碱溶液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可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D项正确。答案:A3.(2017·衡水质检)奎宁酸和莽草酸是某些高等植物特有的脂环状有机酸,常共存在一起,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奎宁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莽草酸的大18B.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奎宁酸和莽草酸C.等物质的量的奎宁酸和莽草酸分别与足量Na反应,同温同压下产生H2的体积比为5:4D.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分别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解析:根据结构简式知,奎宁酸分子比莽草酸分子多了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A项正确;奎宁酸和莽草酸分子中均含有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官能团醇羟基,B项错误;醇羟基和羧基均能与Na反应生成H2,2(—OH)~H2,2(—COOH)~H2,因此同温同压下奎宁酸和莽草酸分别与足量Na反应产生H2的体积比为5:4,C项正确;奎宁酸和莽草酸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只有羧基与NaOH溶液反应,D项正确。答案:B4.(2017·保定联考)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解析:烧杯应垫石棉网加热,且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A错误;氯气和氯化氢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B错误;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C正确;定容时,眼睛与溶液的凹液面水平相切,题中液面没有达到刻度线,不能只看刻度线,且胶头滴管不应伸入容量瓶口,D错误。答案:C5.(2017·沈阳模拟)下列实验正确的是()解析:蒸发、浓缩、结晶应该在蒸发皿中完成,不能使用坩埚,A错误;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加水,若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证明气密性良好,B正确;加热固体,大试管管口应略往下倾斜,C错误;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温度计应放在出口处,不能插入液面以下,且三颈烧瓶应垫石棉网加热,D错误。答案:B6.化学教材中,常借助示意图表达实验装置的要点、阐述化学过程的原理等。下列有关示意图表现的内容一定不正确的是()解析:A项,橡皮管是作为连通管,目的是平衡分液漏斗和烧瓶内的压强,使液体能顺利流下,正确;B项,乙醇与乙酸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错误;C项,关闭止水夹,从分液漏斗放水,使漏斗下端水不能顺利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正确;D项,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短进长出收集,正确。答案:B7.(2017·青岛模拟)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B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中一定含有SO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出现白色沉淀H2SiO3的酸气体性比H2CO3的酸性强D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