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功能、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的重要平台。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水平,根据《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关于印发〈省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和《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县立足县情,坚持生态立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龙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中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提升融合、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联农带农益农、品牌宣传”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体现农业特色、引领城乡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二、创建目标(一)强基础补短板提升发展质量围绕蛋鸭、李梅产业,强基础补短板。大力推广蛋鸭养殖、稻鸭共生、种养结合、李梅赏花采摘、李梅文化展示等农旅结合项目,推动研学观光旅游,蛋品加工,李梅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县域产业结构,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笼养和稻鸭基地以及李梅标准化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超80%,实现产业园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50%以上的目标。(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农增收创新利益融合方式,通过示范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户入股”“产业联盟”等利益联结形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含脱贫户)建立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带动生产、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多种类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收益。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新增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8000人以上,产业园内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三)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促农增效通过引入“5G+”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管理设施设备以及自动环境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技术含量,逐步建成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笼养和稻鸭基地。与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李梅生产技术推广和产品研发协议,建设县李梅种业创新中心、南方李种质资源圃等,加快产学研对接,提高蛋鸭、李梅主导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突出品质产业园通过推广“稻鸭共生”“鸭粪资源化利用”“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等种养结合、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资监管,提高园区内农产品抽检频率,完善“青梅”“芙蓉李”等地理标志产品品控体系,确保产品优质安全,合格率达到99%以上。(五)完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动力县政府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大,在已出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产业园配套服务政策,进一步明确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含金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建设内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蛋鸭养殖和李梅种植为主导,立足丹云乡、葛岭镇、梧桐镇、盖洋乡、城峰镇等核心乡镇,辐射带动县域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以下六类项目:(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蛋鸭养殖、繁育、禽蛋加工厂房建设以及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生产配套设施设备购置等;扶持李梅标准化基地与李梅加工产业园内部生产道路、排灌设施、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设备等。(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扶持直接服务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