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与对策【内容摘要】所谓德育教育,是思想、道德等教育的总称,德育是我国现阶段思想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德育的基本教育途径是在学校中,而在众多学科当中占优势的学科之一就是历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教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谈论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并对此提出对策。【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教育引言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在历史课上取得何种程度的进展,关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力开展德育教育也是高中历史老师不容推辞的责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教育工作者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教育放在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知道德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将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提出新课程下历史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1]。一、德育教育需体现当代特征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中,社会受教育群体的扩大,物质的浸染,在一部分高中生的身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品德的缺失也是当前教育存在的空缺。欧洲的思想家曾经说过:“知识在于教育,而美德就是知识的体现。”因此,对于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则是历史老师需要着手去完成的任务。在高中历史课上着重去讲解有良好品德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结合现当代的社会事例,让学生在体会历史人物的同时能理解并记忆,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作为文明古国,我国从古至今都崇尚“礼仪”,教师可利用这一元素,在此类主题的课程中加入对我国传统德育教育的讲解。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讲解到史书《大学》时,就可以着重讲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典故,在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就提倡“周礼”,希望通过帝王向全国推广“仁爱治国”,而我国自古以来的“仁、让”都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们独特的品质。教师在讲解这一课程时可以将历史课在博物馆中进行教学,在博物馆的实体文物前,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充分,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同学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同学们的内心都被家国之情所打动,在此时历史教师的讲解适当加入符合当代特色的德育教育内容,既在现代社会全新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形成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青少年在体验式教育方法中得到自我发掘学习能力[2],同时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道德感情,最终课堂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所讲解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还要真正将德育思想通过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二、有计划性的进行课程作为高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一旦决定在历史课程中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则在教研组备课的同时要认真制定教学方案,同时考虑一些因素,教学内容和价值观体现是否合理,教育方法可以使用先驱示范法等,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3]。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更多的是关注于课本上的考试重点,而忽略了思想品德提升的重要性,再加上初中教师没有足够的介绍德育知识,高中生大多缺乏思想内涵,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多介绍古人优良的气质内涵。例如:在实验课堂的教学中,课程安排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对孔子思想的看法与学生进行讨论,除了部分关于孔子作品的介绍外,更多的课堂内容是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生活的事例进行分析,因为现代的德育思想必然不能生搬硬套春秋时期的理论,在讨论过后,教师则使用在备课时准备好的一些学生没有提到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举例并总结,这样就能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将一节传统枯燥的历史课变成贴近生活的历史德育课,这样才能让历史的内容具有吸引力,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积极。三、結合实际贴近生活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历史课堂上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在课本上的了,教育工作者可以查找大量的史料和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在这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