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专题一世界陆地上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热带疏林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热带疏林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寒带苔原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高纬度)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例1]下面两图中,图甲为“从雅加达经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海陆位置影响,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规律(2)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源D.气候(3)在图乙中,D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专题二雪线及其影响因素1.雪线与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因为降雪是从山顶向山脚覆盖,因此降水量越大,从山顶向下的覆盖面越大,雪线的位置越低。反之,降水量越小,雪线的位置就越高。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或降雪量)成反比。如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受西风气流影响,降水多);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坡度缓,积雪多,雪线低)。2.雪线与温度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就越高,即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上的雪线逐渐上升,从而使山地冰雪储量减少,农业生态条件更趋恶化。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逐渐消退,这一赤道奇观有可能消失。3.雪线与地形(1)山地的向阳坡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则融雪快,雪线位置升高;而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就低。(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较高。全球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得多,而温度差别不大,因此,赤道地区雪线比副热带低。[例2]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B.降水C.热量D.坡向专题三关于“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几个规律性问题理想大陆上自然带分布1.“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水平分布规律。2.大陆两岸除了信风的离岸风和寒流流经的地方外,主要为森林地带,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北半球向北还有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3.大陆内部分布着草原、荒漠地带,在北半球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北接亚寒带针叶林带。4.在寒、暖流分流的中纬30°~40°的大陆西岸,出现特殊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5.大陆自然带南、北半球大致是对称分布的。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