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点)3.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重点、难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与能量循环(1)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循环的目的: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3)“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4)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C.温和湿润D.高温干燥提示:(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落红变为春泥体现了生物由有机变为无机的联系。(3)×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4)×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5)D[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018年10月10日晚22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因堰塞湖水位上涨,导致金沙江支流藏曲河河水倒灌,许多村庄被淹,堰塞湖上游受威胁范围达20多公里;堰塞湖湖水漫堤之后形成洪峰,下游多处公路全线瘫痪,国道G214线多处被损毁,沿江多座大桥被完全冲毁,损失巨大。问题1(区域认知)金沙江干流的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提示:河谷一侧的山体滑坡堵塞了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问题2(综合思维)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提示: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归纳总结]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如下面四幅图所示:图1水循环过程图2生物循环过程图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4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1)水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水文要素为中心,水文条件以河流因素为主,对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的影响如下所示:河流多河流少地形多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少流水侵蚀、沉积地貌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大土壤水分含量小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生物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2)生物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生物要素为中心,其中的植被状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的影响如下:植被覆盖好植被覆盖差地形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有机质含量少,肥力差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水文含沙量低,水量稳定含沙量大,水量变化大(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地壳运动为中心,其中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形条件会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