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年题组1.(·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答案】C2.(·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答案】B3.(·四川文综·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D。【答案】C4.(·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答案】B5.(·上海单科·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考点】商朝与青铜文化【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答案】B年题组1.(·山东文综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2.(·四川文综卷·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图5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干从图中说唱俑的形态与内容分析,主要反映了手工业中的制陶技术和汉代的文化生活。图5是东汉说唱俑,并没有反映出汉代其它的娱乐方式,排除③,正确选项为B。【答案】B3.(·江苏单科·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