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63.(·四川攀枝花一模·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考点】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C项是错误的表述。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B项符合“转折”的含义。【答案】B6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二模·25)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赦免申屠嘉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项。【答案】B65.(·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2)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解析】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完善是科举制的实行,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解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政治民主,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答案】D66.(·河北一模·25)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廷尉对皇帝的意旨不予执行,说明以廷尉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对皇权进行抗衡。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犯人的行为违背了法律,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67.(·贵州六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隋唐B.秦汉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故第一演进指的是秦汉,科举就是在隋唐了,选择A项。【答案】A68.(·山东潍坊高三期末·1)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故选B。【答案】B69.(·山东临沂一模·1)“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70.(·山东日照一模·10)“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