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深耕细锄,厚加粪壤”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男耕女织是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耕作方式,不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是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是古代农业的特点,故D项错误。2.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西汉时期农耕区主要是古代山东、古代山西地区,即阴影部分,东北地区只是牛耕推广地区,非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巴蜀地区在西汉是重要的农业区,且符合图示,故B项正确;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主要农业区取决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只是其中一项条件,故D项错误。3.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答案C解析A项中的“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是在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江南地区在此时已经成为主要的产粮区,故C项正确;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5.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6.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答案B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青铜文物数量较多,品种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7.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A.官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