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15届高三4月模拟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6分共42分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B.CH2=CH—CH=CH2+2H2CH3—CH2—CH—CH3C.+H2CH3—CH—OHD.CH3—CH2Br+NaOHCH3—CH2OH+NaBr【答案】D【解析】加成反应类似于无机反应中的化合反应,产物只有一种。加成反应发生后,原有的双键要变为单键(或原有的三键要变成双键或单键)。D项是取代反应,不是加成反应。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苯甲酸在浓H2SO4存在下与足量乙醇反应可得1mol苯甲酸乙酯B.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HOCH2CH2OH)能通过加聚反应制取聚酯纤维()C.分子式为C5H12O的醇,能在铜催化下被O2氧化为醛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D.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酯化反应,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有机物原子是否共面的判断。A.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苯甲酸在浓H2SO4存在下与足量乙醇反应不能得到1mol苯甲酸乙酯,错误;B.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能通过缩聚反应制取聚酯纤维,错误;C.分子式为C5H12O的醇能在铜催化下被O2氧化为醛,结构中含—丁基有4种,其同分异构体有4种,正确;D.分子中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错误,故选C。3.25℃时,由弱酸(HA)及其盐(NaA)组成的混合溶液,起始浓度均为1mol·L-1。下图为向该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或加入NaOH固体时,溶液pH随加入H+或OH-的物质的量而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B、C三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B.加入1molNaOH后,溶液中c(Na+)=c(A-)C.通入HCl,A-的水解程度增大,HA的电离常数减小D.未加HCl和NaOH时,溶液中c(A-)>c(Na+)>c(HA)【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和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A、B溶液呈酸性,抑制水的电离,C呈中性,pH越小,酸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越小,则A、B、C三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故A正确;加入1molNaOH后,pH=7,溶液呈中性,即c(H+)=c(OH-),由电荷守恒可知c(Na+)=c(A-),故B正确;电离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通入HCl,HA的电离常数不变,故C错误;未加HCl和NaOH时,溶液呈酸性,说明HA的电离程度大于A-的水解程度,则c(A-)>c(Na+)>c(HA),故D正确。4.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利用一束强光照射明矾溶液,产生光亮的“通路”,说明明矾一定发生了水解B.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mol·L-1H2SO4溶液,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溶液中被Fe2+还原为NO2C.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说明该气体一定是SO2D.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盐的水解,胶体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物质的漂白性,葡萄糖的检验。A选项,利用一束强光照射明矾溶液,产生光亮的“通路”,是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说明明矾中的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正确;B选项,溶液中被Fe2+还原为NO,NO在试管口遇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变成红棕色气体,错误;C选项,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硫或氯气等,错误;D选项,检验淀粉水解是否生成葡萄糖,先将水解液调成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否则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无法看到砖红色沉淀,错误。故选A。5.下列用品的主要成分及其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ABCD用品主要成分(NH4)2SO4NaHCO3SiFe2O3用途化肥干燥剂光电池涂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及用途。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不能作干燥剂;硫酸铵可以作化肥,A正确;硅可以作光电池,C正确;氧化铁可以作红色涂料,D正确,故选B。6.对于实验Ⅰ~Ⅳ的描述正确的是A.实验Ⅰ:逐滴滴加稀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B.实验Ⅱ: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C.实验Ⅲ: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晶体D.装置Ⅳ: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乃至褪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物质的性质,萃取,蒸发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实验Ⅰ,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