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本讲主要内容】元素周期律复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是此部分内容的重点。【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变化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从1到7(H、He除外),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呈周期性变化。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的原子除外),然后又呈周期性变化。3.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从+1到+7(O、F不显正价),经过稀有气体,然后又呈周期性变化。负价从-4到-1,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元素的种类也在变化,故变化较复杂。二.元素性质的内涵1.原子半径是元素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元素化合价又决定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情况,以及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得失电子的情况。所以,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在实际应用上就是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其实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具体关系如下:三.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据1.金属性强弱的判据(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4)金属活动顺序表需要指出的是,金属性是指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指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二者顺序基本一致,仅极少数例外。(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据(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四.金属性、非金属性和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的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从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或从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稳定性来判断,它不受外界条件影响。氧化性和还原性讨论的对象是具体物质或某物质中的特定粒子,它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具体表现在该物质中某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来判断,同时受温度、浓度及酸碱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金属性强,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单质的还原性强,其阳离子氧化性弱;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单质的氧化性强,其阴离子还原性弱。五.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粒子半径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1.同种元素的粒子半径比较(1)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Na)(2)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Cl-)>r(Cl)(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2+)>r(Fe3+)2.不同元素的粒子半径比较(1)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原子,其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是,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例外)。如:r(Na)>r(Mg)>r(A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