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测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所需相对原子质量:C:12O:16Al:27Si:28S:32Fe:56Cu:64Zn:65第I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氧化亚铜作制造红色玻璃的颜料B.氢氧化铝可作色素的吸附剂C.用铝制餐具长时间存放碱性食物D.明矾可用作净水剂2.下列有关铁的叙述正确的是A.铁是人类发现和使用最早的金属B.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游离态铁C.船体上的锌可以防止铁生锈D.空气中铁没有铝易被腐蚀3.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半导体材料的硅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界硅的贮量丰富,仅次于氧B.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单质硅C.高纯度的硅被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D.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4.下列关于镁、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铝是较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氢气B.镁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都比纯铝和纯镁大C.在高温下,可以用铝制的容器装运浓硫酸或浓硝酸D.常温下,铝能和空气里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失去光泽5.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稀HNO3B.稀盐酸C.硝酸铜D.氢氧化钠6.某硅酸盐样品含锌58.6%,其化学组成用氧化物形式精确的表示为nZnO·SiO2,则n等于A,2B.3C.1D.1/27.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A.烧杯中有铜无铁B.烧杯中有铁无铜C.烧杯中铁、铜都有D.烧杯中铁、铜都无8.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足量的NaOH溶液,第二份加足量的盐酸,若放出等量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A、1:1B、2:3C、1:2D、1:39.将下列四种铁的化合物溶于稀盐酸,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入氯水即呈红色的是A.Fe0B.Fe2O3C.FeCl3D.Fe2(SO4)310.将40mL1.5mol·L-1的CuSO4溶液与30mL3mol·L-1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蓝色沉淀,假如溶液中[Cu2+]或[OH-]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A.Cu(OH)2B.CuSO4·Cu(OH)2C.CuSO4·2Cu(OH)2D.CuSO4·3Cu(OH)2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1.实验室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铝片放在不密封的容器里B.氢氧化钠溶液盛装在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C.硫酸亚铁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D.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12.既可以在强酸性条件下大量共存,又能在强碱性条件下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l3+、Na+、NO3-、Cl-B.K+、Na+、Cl-、NO3-C.K+、Na+、Cl-、AlO2-D.K+、HCO3-、SO42-、NO3-13.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的是A、Al→Al2O3→Al(OH)3→NaAlO2B、Fe→FeCl2→Fe(OH)2→Fe(OH)3C、Si→SiO2→H2SiO3→Na2SiO3D、Na→Na2O→NaOH→Na2CO31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铜片放入硫酸铁溶液中:Cu+Fe3+==Fe2++Cu2+B.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OH)3+OH-===AlO2-+2H2OC.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Cl2+2Fe2+==2Cl-+2Fe3+D.铁片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15.把a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A.70%B.52.4%C.47.6%D.30%16.赤铜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Cu2O),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铜(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如下反应:Cu2S+2Cu2O6Cu+SO2↑下列对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的氧化剂只有Cu2OB.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17.石灰石中含主要杂质石英,该石灰石在下列工业中杂质也参加有益的化学反应的是A.烧制石灰B.制普通玻璃C.炼铁D.制硅酸盐水泥18.将1.12g铁粉加入25mL2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其结果是A.反应后铁粉有剩余B.往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