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1.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人民公社化运动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三大改造以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以上材料反映了()①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进展③民族资本家基本愿意接受改造④民族资本家通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6.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②“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③“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8.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0.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11.“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①建立人民公社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发展乡镇企业④设立经济特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请问,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A.广东B.安徽C.江苏D.黑龙江1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