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从材料中的“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这是针对战时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临时政策,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A项正确。答案:A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红军”“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等信息可知,这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①②正确;③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④错误。故选A项。答案:A3.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当时这一“基本正确”的政策不包括()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按劳分配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食物配给制和义务劳动,而不是按劳分配,D项符合题意。答案:D4.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从中可以看出,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从1918年到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D项正确。答案:D5.“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苏俄的新名词,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的经营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这一名词的出现是由于()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解析:从材料中的“20世纪初期”“苏俄”和“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的经营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等信息可知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私人小企业的结果。故选B项。答案:B6.在俄罗斯政论家尤里布尔金看来,改行新经济政策,就意味着放弃十月革命的思想和事业,意味着建设“民主的”“多元市场的”“社会取向”的资本主义。这一观点针对的是新经济政策()A.完全恢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B.将所有的国营企业私有化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恢复发展经济D.使国家经济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解析:从材料中的“民主的”“多元市场的”“社会取向”的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指的是列宁所推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形式,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上来的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答案:C7.(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解析:“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