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3.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相权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宦官和外戚才得以通过皇帝的信任而掌控大权,C项正确;皇帝权力衰微是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影响,而非根源,A项排除;宦官专权与宗族观念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没有涉及地方权力,D项排除。所以选C。4.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材料不能说明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予西方国家某些特权,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B项正确。6.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了《资政新篇》,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严禁买卖人口”。这主要是因为A.买卖人口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B.买卖人口会使太平天国劳动力缺乏C.《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D.买卖人口是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罪恶【答案】A点睛:首先明确《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次要明确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的劳动力;最后找出答案。7.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