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复习提要近代后期(19世纪80年代——1919)特征: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加深;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一。帝国主义侵略活动1.特征:①掀起新的侵华高潮。②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并带有新特征。2.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⑴战争:①此期有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战争的新特点:多起源于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反映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领土、争夺亚洲和世界霸权的要求。⑵结果:①经过洋务运动,清政府经济、军事实力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仍战败。②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⑶关于不平等条约:①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如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②使中国周边地区成为殖民地,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为变中国为殖民地准备条件。③提出了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使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入。3.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⑴两种形式:①对中国的政治分割: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势力范围:是列强在华约定俗成的利益范围的划分。目的是防止列强之间的矛盾发展。政治含义:加强对中国内政的控制,增强各国在远东的实力,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特点。经济含义:直接用政治特权,保护各国资本输出的利益和对当地经济的垄断地位。②资本输出:政治上:获取中国经济特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化对华控制。经济上: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⑵关于列强在华势力的消涨“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在华势力的增长:①“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列强分享侵略权益,利用美国经济优势,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进而谋求在远东霸权。②原因:美国的侵略愿望与军事、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矛盾。列强对华争夺的矛盾,给美国提供了机会。③“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打破了列强利用势力范围,所形成的贸易壁垒,满足了各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的要求,形成新的侵略同盟。日本势力的增长与美日矛盾的形成:①日本在华势力增长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共三个时期。②美日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战”期间对华控制争夺,扶植代理人对华分而治之。③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世界帝国主义争夺重点的变化,条约体系的确立;中国封建经济的存在也为原因之一。④实质:对中国实行政治分割的新形式。⑤影响:阻碍中国的进步,使中国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社会的变化1.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与民族危机的加剧。⑴清政府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完成,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⑵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2.中国政局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⑴政局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封建帝制的终结。①“戊戌变法”,的调整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增强皇权。②1901年后,“新政”、“预备立宪”的调整目的:是为缓和革命危机,维护统治。调整内容:采用了一些维新派的主张。调整失败原因:维护封建统治,违背历史潮流。③清政府的发展为从经济调整到政治调整。表现为甲午战争后,放松对民间办厂限制。⑵北洋军阀统治与军阀混战的出现: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统治的基本特征:对内独裁,对外卖国。②影响: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延续,便利列强侵略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⑶中国近代社会因素的发展:①表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济发展:出现两次发展高潮的出现(即: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表现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②中国近代新思潮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几股思想潮流。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评价:民主革命的新因素开始出现。三。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进入高潮1.概述两个趋势:⑴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探索,使民主革命进入高潮,君主立宪派最终失败,中国人民开始争取权利的斗争。⑵农民阶级斗争的高涨:义和团运动。⑶出现根源:①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瓜分狂潮使中外矛盾激化。③清政府的对外妥协。④中国社会排外情绪的发展:1900年以前,为农民在民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