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百天80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②芒鞋:草鞋。1、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指出“风雨”的含义。3、下面各项中哪句诗表达的情感态度与本诗相似()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C.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白居易《醉歌》)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二、文言文阅读公冶长背诺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云。一日,有鸱来报长②,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徒弟。②长:公冶长。③邑宰:县官。4、理解家点词语的含义。(1)子食其肉()(2)鸱是以怨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6、结合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公冶长为何会自食其果?7、谈谈学习本文后的阅读启示,孔子有一句名言与这个故事相关,请写出来。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桃红柳绿是故乡杨泽文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出平面和单薄。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惟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片池塘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不论富饶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纺织的深刻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种种痛苦。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移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消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愁的女儿是幸福的,可走在乡间的路上时我才感到女儿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一棵弱草,她无法面对真正的大自然,她无法感知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那种从电视荧屏上得来的一切‘富有’是抽象而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你看,当我们跳进父母笑脸相迎的老家门槛时,一只小狗猛然窜出,就吓得女儿躲到我身后尖叫直哭……在故乡,我感到一种实在地澄澈与开敞,劳累已久的身心得到滋润和休憩。阳春三月,故乡桃花盛开枯柳吐绿,女儿和村童们一道嬉戏在桃红柳绿的乡村景致中,我和妻子则感到了生命中少有的闲散与充实……到了归期,我和妻子及女儿告别依依不舍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