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业分层测评12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晚清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答案】D2.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导学号:72040077】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解析】材料中“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是指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C项正确。【答案】C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由“贸易,贵乎信息流通……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可知,其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导学号:72040078】A.报纸B.广播C.电影D.电视【解析】由题干信息“1909年”“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艺术。【答案】C6.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称呼上,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这些社交礼仪变迁最早出现在()A.辛亥革命后B.五四运动后C.解放战争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析】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答案】A[能力提升]7.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其反映当时一些地区婚礼()【导学号:72040079】A.保留了较多传统B.奢靡之风兴起C.向近代文明转变D.仪式较为繁琐【解析】题干中是近代婚礼流程,很明显带有西方色彩。题干婚礼没有保留太多的中国传统,A项错误;题干中说明这是中国受西方影响所办的一场西式婚礼,表明向近代文明转变,C项正确;从整个婚礼流程看,比较简明,故B、D两项错误。【答案】C8.“文明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最显著的特征是()A.彻底冲破传统婚姻束缚B.受到西方文明观念的熏染C.体现出婚姻完全自由的原则D.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解析】从“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看出并没有彻底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A项错误;B项表述片面;从“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可以看出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但不是体现完全自由的原则,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答案】D9.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72040080】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