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马说、捕蛇者说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马说》、《捕蛇者说》[学习指津]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可议论,可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可见这种文体属议论文。2.两篇“说”的特色各异,《马说》短小精悍,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题发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捕蛇者说》在叙事的基础上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马说》(一)文章思路:全文共3段。第1段,提出全文论点,并进行初步论述。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第2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3段,对执策而“不知马”的人加以鞭挞。在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后,作者厉声反诘“其真无马耶?”又沉痛地自答“其真不知马也”。再次强调“不知”,表达心中的愤慨。(二)文章特点:1.全文紧扣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第1段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2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具体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3段,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不知马”,与开头论点相照应。2.作者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题发挥,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郁结已久的愤懑之情,巧妙地用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用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用执策者比喻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三)文章要掌握的重点词、句:1.“食”的读音与解释。2.“虽”的不同用法。3.“祗”、“食(sì)”、“见”的通假现象4.“策”、“其”的不同用法。5.全文的论点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6.揭示主旨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捕蛇者说》(一)课文思路本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叙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全文共5节。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先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4节)以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最后(第5节),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中以“毒”总贯,前后照应。(二)课文特点1.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全文为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中心,多处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全文以蛇之毒衬托赋敛之毒,以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又以蛇毒与赋敛之毒对比贯穿始终。开头,先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苛税比毒蛇还毒;再以乡邻们在赋税的重压下非死即徙、十室九空与吾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交税,表现出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主题思想;然后,又以乡邻被悍吏逼税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2.语言精练,富有文采。开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字极精练,它包含了状貌、毒性和用处之异。再如“悍吏之来吾乡”以下5句,描写酷吏害民,其声其形,如在眼前。文中多处动用对称的短句,使文章极富感染力,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等。还有蒋氏自陈心曲的一段,情辞恳切,声泪俱下。(三)文章要掌握的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的词:①“久已病矣”的“病”。②“向吾不为斯役”的“向”。③“尽吾齿”的“齿”。④“旦旦有是”的“是”。2.读音有变的词:①“得而腊之以为饵”的“腊(xī)”。②“几死者数矣”的“几(jī)”和“数(shuò)”。③“谨食之”的“食(sì)”。④“相藕”的“藉(jiè)”3.一词多义的词:①“若”;②“毒”;③“赋”。4.介宾短语的用法。(古汉语一般置于动词后作补语)5.句读特殊的句:而乡邻之生/日蹙6.要求背诵的语段中文句对称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