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九章解三角形重点:掌握解测量问题的一般方法.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1.了解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名词和一些术语.2.会建立实际问题的三角形模型,并能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决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一、与测量有关的角的术语1.方位角与方向角(1)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最小角叫方位角,如图Z-2-1,目标A的方位角为135°.(2)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角叫方向角.如图Z-2-2,目标A的方向角为北偏东30°,目标B的方向角为南偏东45°.图Z-2-1图Z-2-2一、与测量有关的角的术语3.坡角与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叫坡度,坡度α=hl,如图Z-2-4.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俯角(如图Z-2-1所示).图Z-2-13图Z-2-4二、正、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实际问题的思路解三角形应用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多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求解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2.几种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等.3.解题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注意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并能准确地找出(或作出)这些角;(2)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余弦定理结合起来,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顺利解题.常考题型一、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测量距离问题例1[2019·四川乐山十校高一期中联考]某海域的东西方向上分别有A,B两个观测点,如图,它们相距5(3+3)海里.现有一艘轮船在D点发出求救信号,经探测得知D点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这时,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3海里的C点有一救援船,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1)求B点到D点的距离BD;(2)若命令C处的救援船立即前往D点营救,求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的时间.【解题提示】(1)在△DAB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D;(2)在△DCB中,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D,根据速度求出时间.【解】(1)由题意知AB=5(3+3)海里,∠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DDAB=ABsinADB,∴BD=ABsinDABsinADB=5(33)45105sinsin=5(33)4545604560sinsincoscossin=53(31)312=103(海里).(2)在△DBC中,∠DBC=∠DBA+∠ABC=30°+(90°-60°)=60°,BC=203海里,由余弦定理得CD2=BD2+BC2-2BD·BC·cos∠DBC=300+1200-2×103×203×12=900,∴CD=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3030=1(小时).答: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如图,甲船在湖中B岛的正南A处,AB=3km,甲船以8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同时乙船自B岛出发,以12km/h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驶去,行驶15min时,甲船到达M点,乙船到达N点,则两船的距离MN是()A.7kmB.13kmC.19kmD.1033km变式训练1-1【解析】由题意知,AM=8×1560=2(km),BN=12×1560=3(km),MB=AB-AM=3-2=1(km),所以由余弦定理得MN2=MB2+BN2-2MB·BN·cos120°=1+9-2×1×3×12=13,所以MN=13km.【答案】B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画出示意图.2.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解模: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还原: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解题归纳测量距离问题的基本模型及解法1.距离问题的解题思路:在航海、航空和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比较距离的远近或距离大小的测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利用特定工具测出所构造三角形的有关的边和角,再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相应的距离来实现.解题归纳模型1:测量一条河两侧两点之间的距离,设A(可达),B(不可达)是地面上两点,测量者在A点的附近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am,∠A=α,∠C=β.求A,B两点间的距离.在△ABC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