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元曲五首第1课时目标定位1.了解这五首元曲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理解这五首元曲的内容和思想情感。3.鉴赏这五首元曲的艺术特色。基础精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人皆嫌.命窘.()②才沾黏.便滚()③清廉贬入睡馄饨..()④水粼.粼()⑤脸醺.醺()⑥往事堪嗟.()⑦蛩.吟罢()⑧密匝.匝()xiánjiǒnɡniánhúntunlínxūnjiēqiónɡzā2.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白字。①面湖盆()②清山绿水()③鱼燕传书()④消魂()⑤庄周梦牒()⑥花开花榭()⑦秦宫汉阕()⑧蜂酿密()⑨老树寒鸭()湖—糊燕—雁牒—蝶阕—阙鸭—鸦清—青消—销榭—谢密—蜜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人皆嫌命窘...:②掩.重门暮雨纷纷:③缕带..宽三寸:④重回首往事堪嗟..:⑤急罚盏夜阑..灯灭:⑥不恁么渔樵..没话说:⑦纵.荒坟横断碑:⑧不争..镜里添白雪:⑨浑.几个重阳节:⑩人问我顽童记者..:抱怨命不好。关上。束腰的带。不胜感叹。夜深。这里比喻人已垂暮。渔夫,打柴人。竖,与“横”相对。不料。尚,还。记着。4.近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解析“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抱怨报怨(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即便是在仔细观察之下,也很难出这些牡丹是用手指画的。解析同:两者均为动词。异:“分辨”指分清辨明,侧重有所区别;“分辩”指用语言辩白,侧重争辩。分辩分辨文本互动一、初步感知1.有人说张可久的《醉太平刺世》愤世嫉俗。请说说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了这一思想。答案①口语俗语打造全曲;②音韵平仄和谐洪亮,增强感情;③多用比喻,形象贴切。2.比较阅读《醉太平刺世》和《夜行船秋思》,这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这两句深刻地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水晶环”喻指纯洁无瑕清白的人,“面糊盆”喻指污浊的社会。即使再清白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滚”字用在此处,形象特别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表露无疑。散曲和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全曲充满了文采。这首散曲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二、深层探究3.比较阅读《天净沙秋》和《大德歌春》这两首元曲是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答案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主旨,又会令读者感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到的秘诀。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来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出了另一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