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精神第一节文化与中华文化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阶级性、民族性、区域性以及超区域性,迄今为止,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已多达二百多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和泛指的文化三种。中国古代对文化的定义,基本上是狭义和泛指的综合,就是文治与教化,也就是倾向于传授知识和教育感化。由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所以孔子所倡导的仁和礼就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第二节仁,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精神儒家所谓“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实际上阐明了仁的四个层面:第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以忠孝节义为宗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四个层面说到底就是“礼”,孔子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不过,在中国诗歌史上,仁的根本精神,与人的生存联系得更紧,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这三大精神互相融汇,从而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的核心。一.民胞物与精神“民胞物与”一词,出自宋代理学家张载《张横渠集·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民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首先,杜甫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将自己作为苦难群体中的一员,真实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毫无保留地写进诗里,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如“三吏三别”。1、人民诗人——杜甫其次,杜甫不但谴责边战和朝廷的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的现象,而且还大胆地指出,不平等制度以及朝政腐败是造成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第三,在其位,谋其政,始终以替天下广大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第四,爱生命、爱家人、推己及人。如《春夜喜雨》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范成大《催租行》总之,“民胞物与”就是爱生命、爱自己、爱家人、爱人民、爱社会、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而保护我们的环境。二.国身通一精神国身通一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风险和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考验,并且一直保持着团结、坚韧而旺盛的生机。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最早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王风·黍离》。《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在中国文化史上,体现国身通一精神的第一位大诗人是屈原。屈原的“三大政治理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2.在诗歌中弘扬国身通一的爱国精神,在南宋,可以说是整整一代诗人。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