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制作人: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高中 刘飞达郁达夫的秋天,秋天的郁达夫。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知人论世——时代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孤寂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当时处境:孤独 屈辱 忧郁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思考:作者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 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 秋有形 故都之秋的特点是: 清、静、悲凉着重描写故都之秋特点的段落是: 3——11 段 细读品味,抓住文中景物特征,体会文中之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 理解并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技巧学习目标 蓝朵为佳 淡红者最下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准确出击 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 思考: 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章呢? 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晨踏落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此时,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 1932 年 1 月 4 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准确出击 槐树落蕊而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