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顶角相等”看不同的数学文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共两对,彼此相对着的一对角称为对顶角.古希腊数学家证明的第一个定理:“ 对顶角相等”,如右图上的∠ A =∠ B .嗨!这什么定理?一眼就可看出来了,证明这么简单明了的结论,岂不是庸人自扰,故弄玄虚?且慢,先看看《几何原本》里怎么证明的.命题 15 ,对顶角相等.证明:因为角 A +角 C =角 B +角 C =平角根据公理 3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因此, 角 A =角 B这是典型的用公理进行逻辑推演的结果,展现了古希腊文明在探求整理上的理性思维,现已成为了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中国古代数学也具有光辉的成就,标志性的著作《九章算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书中有丈量田亩的“方田”等共九章,因而得名,然而,我们翻开《九章算术》根本看不到“对顶角相等”这样命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到“角”的概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在于古希腊数学和中国的数学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产生 的. 首先,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实用,《九章算术》中的问题,多半是谋士(包括数学家)向君王建议管理国家的理念和数学方法.比如,为了核实财产,需要丈量田亩;为了抽税,需要有比例计算;为了水利工程,需要计算土方;为了测量天文和地理,有时需要解方程,计算的便捷和精确,成为中国数学的特征,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数学成了“管理国家”的“文书”,如果说,中国数学是世界上“管理数学”的最早文献,大概是不会错的,也正因为如此,诸如“对顶角相等”这样问题,和管理数学没有什么关系,自然就不在研究的范围之中了.然而,古希腊的城邦实行“奴隶主的民主政治”,那里由男性奴隶主选举执政官,提出预算,决定是否宣战等重大问题.虽然这是少数人的民主,对大多数奴隶来说,并无民主可言,但是在这种“小民主”制度下毕竟要选举,于是有了在选举中说服对方,争取选票的需要,反映在文化上,便有了“说服”对方,进行证明的动机,他们认为,证明的最好途径是从大家公认的整理(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演得到结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等量减等量”的公理证明“对顶角相等”,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不迷信权威,不感觉用事,不人云亦云,而是客观地冷静地、逻辑地进行思考,探求真理,这就是我们应该向古希腊文明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几何证明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