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纤维的染色 1. 前言 有关超细纤维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目前有两种纤度单位,其定义如下: 美国 单位为旦尼尔(Denier,d) 定义为g/9000m 欧洲 单位为分特(Decitex,dtex) 定义为g/1000m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1 dtex=0.9 d 通常纺织品纤维的细度为1~9 dtex,而以1.7~7dtex为主,细纤维的纤度范围为0.4~1 dtex,我国常用旦(d)来定义纤度,并将0.7d以下的纤维统称为超细纤维[1]。 2.超细纤维的特点 超细纤维是以纤度小而著名,因此它具有手感柔软、透气吸湿、穿着舒适、挺括、悬垂、免烫性好等优点,但超细纤维由于纤度小,在染色工艺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不易染得深色、易产生色差,染色不够均匀、染色各项牢度不易达到要求等。影响超细纤维染色深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于纤度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在以3.0 d和 0.3 d的不同纤度织物做对比染色实验时,为达到相同的染色深度,后者的染料用量约为前者的3倍。超细纤维表面积增加,纤度小,导致光线容易导入,入射光曝晒面积增加,染料受破坏的几率也增大,因此耐光牢度容易下降。此外,在受热的情况下,染料分子容易从纤维内部扩散到表面,因此,升华牢度也会降低 [2]。 3.涤纶的染色 在各种合纤超细纤维中,以涤纶纤维居于主流,并把在形状上的由超细纤维、异形截面丝、异收缩混纤丝等复合或组合的的感性原料称为新合纤。涤纶超细纤维的染色特性为表面积大大增大、表面染色深度低、上染速度快、染色牢度差。 3.1涤纶超细纤维用染料 涤纶超细纤维染色,应该选用染色饱和值高、提升率高、发色强度高和染色牢度好的分散染料染色。一般认为, 偶氮类分散染料的发色强度较蒽醌类分散染料高。而蒽醌类分散染料的分子量较大, 染色速度较低, 有利于匀染。从推荐的专用染料分子结构分析, 大多在偶氮染料的重氮组份内重氮基邻位和偶合组份取代氨基含有氰基, 由于氰基的存在提高了染料的深色效应和浓色效应。而且含有氰基的分散染料, 在聚酯纤维中溶解度增加, 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的染色性能, 染深性也借以提高。在偶氮染料的重氮组份和偶合组份内含有氰基, 它们的升华牢度和日晒牢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一般升华牢度可达4~5级, 日晒牢度可达7级。因此, 采用含有氰基的单偶氮结构的分散染料,有利于提高染深性和染色牢度。例如,CI分散黄119、CI分散红135、CI分散红343、CI分散蓝79、CI分散蓝165、CI分散蓝257等都是超细纤维适用的分散染料。但CI分散红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