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针灸治疗概述及方法 【概述】 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 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可采用手术治疗外,对本病症尚无理想的方法。本病症是重要的难治病之一。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截瘫的临床文章,最早发表于1954年[1]。直到60 年代,报道仍很少,且多为脊髓结核所致的截瘫病例。从60 年代末至70 年代中,在我国针灸界曾掀起过一个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热潮,各地都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编撰了《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一书。进入 80 年代,针灸治疗截瘫的工作继续开展,无论在取穴、手法及疗效评价上,都采取了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目前,一般主张针灸之前先要解决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恢复的条件,亦即解决必要的通路,早期应积极配合手术和闭合复位。在针灸方法上,仍以刺灸法为主,可配合运用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并内服中、西药物。现在报道的病例,多数是综合治疗的。不少资料表明,针灸等穴位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促进恢复和再生作用,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功能障碍。故针灸对本病症的临床价值应予肯定。针灸的有效率约在 80 %,而基本痊愈率则在 15 ~20 %左右。 【治疗】 截 瘫 针 灸 治 疗 概 述 及 方 法 --第 1页截 瘫 针 灸 治 疗 概 述 及 方 法 --第 1页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 组。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髀关。 配穴:调理二便加气海、中极、秩边、天枢、上、中、下。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下穴为腰椎 5(L5)棘突,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共为九穴。 (二)治法 药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 B1100 毫克/2 毫升加维生素 B12100 微克/毫升)。 每次主穴两组分别取2~5 穴。配穴据症取2~3 穴。主穴第一组为毫针刺,第二组为穴位注射。血用穴则可针刺与穴注交替。毫针刺法:要求深刺,针深 1~3 寸,用较大幅度提插捻转,中强刺激强度,使背部穴针感传向麻痹平面以下,腿部穴尽量激发针...